下元节
正月十五中国称上元佳节,
乃庆元宵,古已有之;
七月十五中国称中元节🟦,
祭祀先人🧑🎤;
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,祭祀祖先🫳。
节日由来
农历十月十五,是中国古老的“下元节”。此时👱🏻♀️,正值农村收获季节,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,包素菜馅心🏂🏽,蒸熟后在大门外“斋天”,又,旧时俗谚云🙆♀️:“十月半,牵砻团子斋三官”。原来道教谓是日是“三官”(天官、地官👨🏿🌾、水官)生日,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,杆上挂黄旗。晚上🔦👵🏼,杆顶挂三盏天灯,做团子斋三官🚙。民国以后🧛🏽♀️,此俗渐废🖖🏿,惟民间将祭亡👩🦳、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“中元节”时举行。
民俗活动
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🧛♀️🤽🏿♀️。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,如祈福、禳灾♖、拔苦🧙🏽♀️、谢罪👨🏻✈️、求仙、延寿、超度亡人等等🔚,皆要修斋🚥。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:一类略有三种;
一、设供斋。即设坛供斋醮神,借以求福免灾🦹🏼。古代结坛方法有九种:上三坛为国家设之,中三坛为臣僚设之🫴🏻👱🏼♀️,下三坛为士庶设之。后世设坛渐衣♌️,不饮酒,不吃荤,以求外者不染尘垢,内则五脏清虚,洁身清心,以示诚敬,称为斋戒🧏🏻。斋戒可“和神保寿”🐯;
三、心斋。心斋可“夷心静然”;
另一类大略有九🤲🏿:一粗食、二蔬食、三节食、四服精🤵🏻♂️、五服牙、六服光、七服气🧚🐳、八服元气、九胎食🫑;
除此之外㊙️☂️,如持诵、忏法、祭炼等一切法事🧑🏽🎤,也都包括在修斋范围之内🎹。
节令食品
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🧛🏻♀️。人类在长期的、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,形成了独立的、特殊的节令食品,诸如春节吃饺子💘,正月十五吃元宵、端午节吃粽子🈳,中秋节吃月饼等等🧑🎄,它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,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🦸🏽♀️、共同心态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🔻,对节日的生存、发展起着重要作用🛹。
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🙏🏿,以北京为例,过下元节时,家家户户都要做“豆泥骨”。“豆泥”就是红小豆做的“豆沙馅儿”。是北京小吃“豆沙包子”。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“豆沙包子”,在几百年前的明代,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💆🏻♂️。